唐荆川,明朝文学大家
唐顺之,毗陵唐氏的杰出代表人物,字应德,号荆川,世称荆川先生。
明正德二年,也就是1507年,出生于青果巷易书堂。他被誉为明清两代常州学术的开山祖师及精神领袖;
嘉靖初年与王慎中同为当代古文运动的代表,世称“王唐”;
后又与归有光、王慎中三人合称为“嘉靖三大家”;
后人把王、唐、归三人与宋谦、王守仁、方孝孺称为“明六大家”;
与陈束等八位名士相互切磋,学业大进,因八人文学主张一致,自成一派,人称“嘉靖八才子”。
英雄之伟大不仅仅在于业绩,就在于树立在百姓的口碑,口口相传流芳百世,唐荆川就是一位既在青史上留名,又活在世世代代常州人心里的民族英雄。
从青果巷走出的唐荆川
唐顺之自幼聪慧过人,少年时读书很刻苦,有时晚上看书通宵达旦,母亲怕他累坏了身体,常起床帮儿子把灯吹灭,以此逼他休息。后来他改为等母亲睡着后再偷偷起来挑灯夜读,功夫不负有心人,23岁那年,他便以会试第一名、殿试二甲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中进士。
荆川公园
唐荆川读书处
他的刚正不阿,早在他考取功名的路上就已经显露出来了。当时主持殿试的首席考官杨一清,读了他的殿试文章后,非常赞赏。明朝试卷采用糊名秘卷,上面只编号数,不写姓名。杨一清派人让他把殿试底稿交出,以便推荐,都遭到了唐荆川的拒绝,并正色说:“年轻人对自己要严格。为了一个状元,叫我拜恩师门,将来怎样可以自立?”杨一清知道后先是大为恼火,后来很赞赏,感叹此人真有君子之风!
唐氏八宅—松健堂
唐氏八宅—礼和堂
当朝权贵有心把唐顺之网罗于门下,为他铺就高升的阶梯,但他生性秉直,不愿趋炎附势,在朝仅十余年,就被削职为民并且永不叙用。
唐荆川著
罢官回乡,不仅没有使唐顺之气馁,反而促使他不断砥砺,在心学、文学、天文、地理、乐律、兵法等多个领域,成就斐然。在文学上他实践自己的主张,文风简雅清深,间用口语,不受形式束缚,这跟他刚正不阿、从容自在的性格是分不开的。其著有《荆川集》、《文集》、《勾股容方圆论》等著作